要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不提高教师素质。而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改变对教师的传统看法。人们一直以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观念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如果说这种观念在以往还有它存在的理由的话,那么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心从“学”移到“做”。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专家们指出:新世纪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什么时候做、知道在何处做、知道找谁做和知道为什么做。
这种新型的教育无疑对教师的知识从量上和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量上说,新型教育要求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在量上比以往要丰富得多,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从质上说,新型教育同样要求教师也具有必备的创造性品格和实践能力。显然,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因此,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然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下述转移:
新型教育首先对教师的知识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将要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拥有量将进一步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态势,贫乏的知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轻型结构向重型结构过渡,以便能与迅速扩张的知识量相适应。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另一面是终身学习;而且在未来社会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因此合格的教师必然伴随着终生学习。未来的师生关系也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要求教师的知识拥有量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化。这种转化显然不应仅仅看作量上的简单增加,而应理解为教师知识的整体性跃迁和结构性的变化,是教师知识结构在质上的飞跃。
当今知识发展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上述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教育改革不能不顺应这种趋势。因此新型的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全面性知识的人才。文科教师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理工科教师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一个教师来说,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哲学等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当然,新型教师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多样性并不是简单排斥统一性和方向性,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仍有各自的侧重点,它体现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还属于封闭型结构。所谓封闭型结构,即是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结构。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教科书中的内容往往长期不变,知识知识基本上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教科书中的内容往往长期不变,知识的陈旧和老化成为这种封闭性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的状况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这种观点虽用词过重,却也发人深省。既然大量已有的知识已经随着时光流逝不断陈旧和过时,那么在教师的头脑中,应当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来进行补充,否则教师就不成为真正的教师,即使勉强在岗也是徒有虚名。因此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成为开放性结构,即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个人的创造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仍是一个探讨中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知识结构也是影响乃至制约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人头脑中接受的知识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其创造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不同。在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仍属于被动型结构,即这样的结构在实践创造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不能在创造活动中起应有的启发和引导的作用。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现在教师的大多数知识都是被动接纳而来,没有主动选择那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因素和材料。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才,而要造就创新性人才,教师本人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必备的创造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从被动型结构转向创造型结构,这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增加能力及方法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比重。在被动型结构中,知识与能力是分离的,而在创造型结构中,知识和能力是统一的。
总之,教师知识结构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要深化教育改革,要在教育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不能不转换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